聚焦信息无障碍,助力网络公益慈善生态健康发展

2021年12月02日15:54    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分享

初冬时节,凛冽的寒风挡不住大爱带来的暖意。11月19日在北京,一场主题为“数字凝聚向善力量,网络公益文明发展”的网络公益慈善发展与挑战应对论坛火热召开,来自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中国网络公益慈善生态建设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互联网时代,公益慈善迎来大发展,也面临新挑战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慈善事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部署纳入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慈善事业顺应着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数字时代的大潮中,任何行业都离不开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公益慈善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不仅在教育、医疗、应急、环保等多个领域高效精准地完成了资源配置,在如新冠疫情、洪涝灾害等一些大的突发性事件中也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在募捐总量、项目管理、执行效率等方面有着比传统方式更加突出的表现。

但同时,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为对公益慈善提速增效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正如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忠祥在论坛主旨演讲中所提出,“互联的虚拟性使公益慈善参与者的背景更加隐蔽和多元,参与主体和事件的粘性增大,在慈善无瑕的道德要求和认知基础上,导致一损俱损的风险增大。”信息是否足够透明、公开和高效,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任与热情。

促进法治化规范化,为网络公益慈善健康发展护航

如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总监俞懿峰在对话环节所说,“公益慈善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要实现网络公益慈善行稳致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重中之重。

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提到,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治理之道在于,根据不同平台的法律性质提供不同的治理方式,如“区分慈善信息发布平台和慈善募捐服务平台,同时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激励机制纳入管理办法;出台个人求助平台的归置办法,降低爱心群众的受骗风险”等方式。

除了从法律层面进行纳入和完善以外,还应加强行业自律和他律,如利用开展行业统计、反映行业诉求、发布公益倡导、实现生意评价等方式引领规范行业行为;同时也鼓励新闻媒体和大众舆论对网络捐赠进行监督,并辅以数字化监管手段,进一步提升自律他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弥合数字鸿沟,推动网络公益慈善大众化普惠化发展

数字鸿沟,始终是网络公益慈善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数字化进程造就的数字鸿沟,让本已属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偏远地区儿童、残疾人等,难以享受到数字公益慈善所带来的红利。针对这一问题,来自通信、互联网行业的嘉宾,就各自企业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享。

中国移动集团战略部总经理沈文海介绍了中国移动的“全球通蓝色梦想公益计划”,已向120所学校捐赠超过2800万元的信息化物资,助力弥合教育数字鸿沟;“让爱回家”定位手环项目,针对儿童、空巢老人和记忆障碍老人等特殊人群,应用物联网定位技术,帮助解决走失迷路等难题。

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介绍了腾讯会议背后的技术支持者——“天籁实验室”,他们着力提升人工耳蜗的性能,在技术研发人员和硬件厂商的共同努力下,人工耳蜗的降噪能力和清晰度得以大幅提升,大大减轻了听力障碍人士在开会、看电视等不同生活场景下的听力负担。

北京字节跳动副总裁李涛在论坛上展示了来自抖音的公益类创作视频。他提到,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了帮助,如孤独症患者通过绘画短视频得到陪伴,中国移植器官协会通过短视频号召更多志愿者加入器官捐献行动,“抖音寻人”让更多迷路者回家。

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充分激发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动能和普惠红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而突破信息障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一个以信息无障碍为标志,公开、高效、平等的网络公益慈善生态正在蓬勃发展,一个朝向共同富裕大步迈进的社会正方兴未艾!



(责编:皮博、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