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视频 讲述战“疫”故事 短视频平台显担当

作为资讯短视频内容生产平台,在疫情爆发之时,梨视频兼顾平台的社会公益性、有效性和公共属性:在国内资讯方面,梨视频以个体故事切入,记录一线医护人员的真实经历,记录更多普通人因疫情被影响的生活和他们的努力奋斗;在国际资讯方面,充分发挥梨视频全球拍客网络的优势,在第一时间传递全球疫情发展同时,通过采访各国最权威人士,发出理性、专业的声音,促进全球抗疫对话。
无法深入是短视频的先天不足,但并非无法解决。梨视频在这次疫情报道中探索出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加强引导和策划,推出专题系列;二是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做短视频平台的深度记录。
加强引导和策划,推出专题系列
关注普通人命运
梨视频通过三年的实践得出一个结论:普通人的故事天然具有吸引力,极易引起人们共情。
1
武汉86岁老专家坐轮椅出诊
1月23日,武汉封城第一天,武汉市儿童医院86岁老专家董宗祈教授坐着轮椅出诊,一上午看了30多位病人。他说,一辈子看病救人习惯了,自己有很多粉丝,很多人想挂他的号看病,自己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可以,没问题。
这是梨视频1月23日发布的《致敬一线医护人员!武汉86岁老专家坐轮椅出诊:我一辈子都是为了病人》视频讲述的真实故事,这则视频微博播放量1745万,阅读量2.1亿,有网友评论说:“86岁了,真的很厉害啊,致敬!”
2
武汉女医护自发剪掉长发
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某科室内,为了方便穿防护服,余思颖、严莎等10多位姑娘,自发决定剪去长发。梨视频在1月24日用影像记录了这群可爱的姑娘,故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微博播放量1365万。有网友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梨视频的故事有别传统的宏大叙事,它关注普通人命运,如实反映小人物的生活脉搏,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看见自己、身边人的影子,这与梨视频的生产模式有关。
全球拍客网络服务疫情报道
梨视频建立并运营了一个全球拍客网络,现有的7万名认证拍客遍布全球525个主要城市和2000多个国内区县,他们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普通人。
从参与梨视频疫情报道的拍客来看,包括个人拍客和机构拍客:个人拍客既包括各地视频拍摄爱好者,也包括援鄂医疗队和各地定点收治医院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甚至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等抗疫链条上的见证者、参与者;机构拍客既有建设雷神山火神山的工程队,也有合作媒体、政务机构等。
策划“全球抗疫对话”
依托拍客网络,梨视频国际拍客发来国际上重点疫情国家的抗疫故事,然而,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加剧,加之各国专家对新冠病毒认识的深入和反复,梨视频国际抗疫报道的重心从常规记录转向对话全球权威的专家学者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向公众传达全球最前沿的声音,并促进全球抗疫的对话合作。
由高端对话组成的系列策划“全球抗疫对话”,先后记录了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Soumya Swaminathan、发言人Tarik Jasarevic,在美国享有崇高声望的抗疫“执剑人”Anthony Fauci,瑞德西韦药物试验负责人Ralph Baric,以及伊朗卫生部副部长Alireza Rayeesi他们的声音。
梨视频还邀请全球顶尖的传染病学者与病毒学家参与对话,历时两个月,推出大型策划《人与动物的致命关系》与《与冠状病毒的17年战争》。
在《致命关系》这部8分钟的纪录片中,美国国家新兴传染病研究室主任Ronald Corley、哈佛大学微生物计算生物学家Stephen Schaffer等学者,从历史到现在,人类因为蝙蝠、老鼠、禽类等动物携带的病毒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全面复盘了人与动物的致命关系,促进人们对人类很多活动的反思。
推出专题《90而立》
除关注一线医护的专题《中国医生》、《除夕夜的中国急诊室》、《致敬抗议女性》,梨视频把镜头聚焦到抗疫一线的90后,推出专题《90而立》。
90后成长在标签和成见中,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印证了他们的担当。拍客用跟拍的方式,记录一群年轻人的抗疫经历。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他们,也在镜头中展现了面对重负的担当和对抗困难的年轻视角。
24岁的赵清雅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护士,在武汉,她用歌声疗愈身边的同事,《明天会更好》是她最常唱的歌。杨泽璇是复旦大学招募的学生志愿者,她每天都为一线医护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她说,终于有机会成为一名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赵清雅的故事受到千万人关注,杨泽璇的故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多家主流媒体对她们跟进报道。人们的悲喜总是相通的,美好的故事总能温暖人心。
推出《中国公司30天》专题
疫情带来的影响波及各行各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3月5日起,梨视频推出《中国公司30天》专题,通过记录部分行业一线员工以及企业家,从休假、远程上班到复工的历程,看他们如何重启中国经济活力。其中,话题#携程CEO孙洁现场落泪#、#中国公司三十天#的阅读量均超千万,第一财经、财经网、新浪财经等20余家媒体转发并参与话题讨论。
利用微纪录片,做短视频平台的深度记录
在这次疫情报道中,梨视频除采取了集纳式短视频合集的专题形式外,更尝试做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体现人文情怀的内容,先后推出数十部微纪录片。
发布乡村抗疫纪录片《保卫靳庄》
疫情期间,梨视频发布了中国第一部乡村抗疫纪录片《保卫靳庄》,全程用手机竖屏拍摄,还原了从除夕至元宵,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靳庄村的抗疫16天。
乡村医生透过门缝给隔离户送体温表,村头大喇叭用方言播送疫情提醒,村干部带领党员封村、巡查、走访、在零下三度的寒夜里轮班值守村口,几个孩童在自家的院子里自制简陋的旗杆举行升国旗仪式……
这条16分钟时长的作品播出后,全网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新华社发表《原生态纪录片展示河南农村抗疫鲜活图景》,引述网友评论称:该片“没有炫技,没有华丽辞藻,平实记录了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生活,非常打动人心。”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专门介绍了这部“硬核乡村纪录片”,称赞该片向公众展示了“真实的河南农村风貌和普通乡村的抗疫日常,每个人都在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聚焦默默奉献的群体
疫情期间,梨视频制作的微纪录片,还聚焦那些默默奉献的群体,《武汉120实录:不知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武汉社区民警实录:他人理解是动力》、《方舱24小时实录》和《百年汉口站的封城30天》,讲述武汉社区、家庭和志愿者抗疫故事的《决战武汉》系列,追踪外地人在武汉打工的《武汉临时工》,记录武汉人异乡隔离生活的《归期》等等。
(梨视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