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习|千年运河焕新颜


天天学习 千年运河,穿越古今,生生不息。
绵延3200公里的大运河由北到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纵贯5大水系。

座落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位于杭州市中心。
世纪之初,因沿岸周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大运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那时,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工厂林立,沿河居住着40多万户人家,每天50万吨污水直排到大运河。“十里银湖墅”几成江南“龙须沟”。
“闻到臭,杭州到。”苏南浙北乘船南下的旅客经过拱宸桥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让运河重现清流,2003年杭州运河综保工程启动。
与大运河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杭州商旅运河集团建设管理公司原董事长胡卫回忆,“2003年初,关于成立杭州运河综保指挥部的请示,递交到了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不到一个月,批复就下来了”。
截污纳管、腾挪企业,杭州开始对运河水质、桥梁、古建等进行全面改造提升。
2006年,杭州运河综保工程一期完工,大运河旧貌展新颜。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大运河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他乘坐水上巴士“西湖号”专门考察了杭州运河综保一期工程。
考察当天,“西湖号”就从拱宸桥出发,顺流南下直到艮山门。
“一路上,从水网保护到航运情况,再到沿岸景观打造,习书记都问得非常详细。”陪同考察的杭州市交通局原局长王水法回忆。
边看边问边布置,习近平既肯定了杭州保护大运河的努力,又提出了更高期待: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突出了还河于民、造福于民的要求,希望杭州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此后,杭州持续深化大运河保护,成功打造大运河综合保护管理的“杭州模式”,让运河真正成为杭州的“金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运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数次到大运河沿线考察,关心推动运河保护与文化带建设。

在大运河北端的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在“运河原点”江苏扬州,总书记叮嘱:“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在通江达海的浙东运河,总书记专门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为了保护大运河生态,扬州关停“每年能够交税2个多亿”的化工厂,并投资超6亿元进行江都南区水生态环境整治;浙江杭州出台《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探索让大运河水清河净、造福一方的新路径;河南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大运河水质、水量、环境等情况……

从2500多年的历史中走来,大运河留下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据统计,大运河拥有河道、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各级各类遗存超1200处,水工设施等重要代表性遗存368处。
如今,跨越8个省市、10个河段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火热建设中,沿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持续推进。
正如总书记所说,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今年“五一”假期前,“越韵水上游”开通,浙江绍兴以水上巴士串联古城历史遗韵,打造出“一站一景、一程一韵”的特色文化之旅。游客乘船就能欣赏古城风景,沿途感受运河历史与现代交融之美。
古老而忙碌的大运河在沿岸不断变化的景观中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孟利铮
设 计丨郝凤林
校 对丨蔡纯琳 李英卓 毛长志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