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打破“35岁门槛”重构人才评价体系

2025年10月21日 15:18    来源:红网
分享

  当国考将报考年龄上限从35周岁上调至38周岁,当四川、浙江、广东等省份的事业单位纷纷跟进,把部分岗位年龄门槛放宽至43周岁,这组跳动的数字不仅改写了无数职场人的职业轨迹,更标志着我国人才选拔体系正从“年龄划线”向“能力论英雄”的深刻转型。这股政策暖流,既是对“35岁焦虑”的缓解,也是对人才发展规律的理性回归,但其真正价值的释放,更需要跨越形式化的陷阱,在深耕配套机制中构建包容多元的就业新生态。

  “35岁门槛”曾是悬在无数职场人头顶的剑。这个被固化的年龄标准,将许多正处于能力巅峰的“中生代”人才挡在职业发展的门外。他们既要承担家庭重担,又面临事业攻坚,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积淀,又具备应对复杂问题的成熟心智,却因一纸年龄限制被迫放弃深耕多年的领域。国考与多地事业单位的政策突破,不仅为大龄求职者打开了通往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门,更以国家示范效应撬动了全社会的用人观念变革。在基层治理中,他们能凭借生活阅历精准洞察群众需求;在技术研发中,他们能以行业经验规避创新风险;在医疗服务中,他们能以沉稳心态应对突发状况。这些被年龄偏见遮蔽的价值,迎来了被看见、被珍视的契机。

  然而,政策的善意若缺乏坚实的执行,很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实质”的困境。部分地区的年龄放宽,仅局限于偏远岗位或冷门领域,热门岗位依旧坚守35岁红线;有些招聘虽然取消了显性年龄限制,却通过“需要高强度加班”“长期驻外”等隐性条件变相筛选,让大龄求职者望而却步;即便成功入职,不少大龄员工也面临“重招聘轻培养”的尴尬,晋升通道狭窄,逐渐沦为单位里的“边缘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用人单位惯性思维的桎梏,是政策执行细则的缺失,更是监督机制的薄弱。若不能破解这些难题,打破“35岁门槛”终将沦为一场空有热度的“秀”,难以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群体。

  让年龄放宽从“政策利好”转化为“民生实效”,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形成多方合力,在细化规则、破除壁垒、完善保障中深耕细作。政府层面应牵头制定岗位分类清单,明确基层服务、专业技术等依赖经验的岗位必须放宽年龄限制,并设定最低占比,避免“零星式”放宽;同时建立招聘公告前置审核机制,严厉打击隐性歧视,畅通举报渠道,让政策执行有迹可循、有据可查。企业则需要摒弃“唯年轻论”的用人偏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员工的优势互补价值,为大龄员工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在晋升考核中真正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标准。社会层面更应营造包容的舆论氛围,消解对大龄职场人的刻板印象,让“人才没有保质期,价值无关年龄”的理念深入人心。

  打破“35岁门槛”,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人才评价体系的一次深刻重构。当国考打破年龄门槛,我们期待这股变革之力能渗透到各行各业,让每个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每个奋斗者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彰显。这不仅是对个体职业梦想的守护,更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高效激活,是推动高质量就业、构建和谐职场生态的必由之路,让每个职场人都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作者:唐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