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沙龙-他们除了做公益,还带给我们更多的权利

2016年05月05日 10:02:26 来源: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分享到:
  【打印】 【纠错】

  导 语 从“大爱清尘”到“免费午餐”,从“地球一小时”到“冰桶挑战”,公益行动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一股暖流,但民间公益也遭遇信任度、规范化等问题。何解?4月28日,《网络传播》杂志联合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举办第八期“网络传播沙龙”,聚焦“互联网+公益”,为你深度解析。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孙凯(下图左)与会,为每位嘉宾送上杂志特制的纪念版海报,并与嘉宾进行深入交流。

  如果说公益也有进化论一说的话,过去由机构搭台,百姓旁观的公益,是1.0时代;老百姓通过公益机构参与其中,是2.0时代;如今,借助互联网,由百姓来自主推动和发展公益,应该称之为3.0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嵌入,公益项目遍地开花,影响日益扩大。

  本期沙龙点评嘉宾,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认为,互联网与公益有一种天然的关系。“互联网对于公益来说是一种权利再分配,让公众有了选择权,让公益机构进入一种平等的竞争,也让公益变得更透明、更便捷。如果说原来的公益是在地上跑,那么互联网就像一双翅膀,让公益飞了起来。”

  但同时,徐永光认为我国的互联网公益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有60万家公益组织,懂得运用互联网的不超过10%,将近5000家公益基金会,一半以上的连官网都没有。”“互联网+公益”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大爱清尘公益基金发起人、资深媒体人王克勤作为本次沙龙的主讲嘉宾,讲述了自己在公益路上的触“网”经验。他说:“传播是大爱清尘的龙头、引擎和抓手。”大爱清尘源于网络、兴于网络、成于网络,在传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建“两报一刊一网两微”的传播体系,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著名青年歌唱家刘媛媛也对借助互联网手段做公益深有同感,在“网络传播沙龙”现场,她伴着手语表演清唱歌曲《国家》。“互联网传播更加生动,传播速度更快,而且是双向的,互动很好。”

  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对于互联网对公益事业的传播推广作用深有感触,用自己辞职投身公益的经历以及一个个暖心的故事,讲述了公益组织的互联网公益之路。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老兵回家”公益项目推广者姚遥说,“老兵回家”能够走到今天,跟互联网的出现、社会的演变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互联网平台,公益团队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公益项目越来越清晰;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群体,关注公益项目,不断有人参与进来。他说:“2011年对中国的互联网和公益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一年真正进入一个‘微时代’。”

  王克勤说,互联网改变了公益生态,也在改变每一个你、我、他。“微小的动员,帮助微小的个体,带来微小的改变。”

  崔澜馨认为,互联网环境下,公益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直接带动了公益精神的传播。“对于公益组织来说,需要用专业主义精神、用爱去做公益,而不只是金钱的搬运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公益事业借助互联网,可以取得后发优势,当人人公益成为可能,公众对公益项目的知情权、选择权、投票权的回归,将倒逼公益项目流程更加透明,效率大幅提升。

  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王波的话说,如果把公益事业比作一片汪洋,大家都是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水珠,齐心凝聚起的力量,终将推动互联网公益的长足发展。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自去年8月3日成立以来,围绕“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的宗旨,积极探索“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已经成功举办了“互联网嘉年华”、“9+1我们一起过大年”等网络公益活动。其中,“一起9加1”微博话题阅读数达5.6亿,“9+1精准扶贫”百度关键字搜索结果超过1100万次,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后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还将开展“互联网+”扶贫、教育、医疗等其他公益项目,不断探索“互联网+公益”的形式,丰富其内涵。

  “网络传播沙龙”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程战略支持,本期在中国网信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央广网、海外网、未来网、千龙网、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华龙网、红网、长城网等媒体同步报道,中青华云、谷尼舆情提供数据支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