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艾智库:“互联网+制造业”五策登高 循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6年04月21日 13:23:48 来源: 中国网信网
分享到:
  【打印】 【纠错】

  作为外界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窗口,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成为备受中外企业家瞩目的“热词”。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

  目前,全球制造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快谋划布局,我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应该如何融合发展,国内外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何经验可循?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艾利艾智库发布了最新研究《互联网+制造业的做法与误区》,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制造业概念从哪来?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曾凭借着规模和价格优势席卷全球。截至2007年,全世界40%的纺织品,50%以上的PC、手机、彩电、空调,70%的鞋和玩具都在中国生产。到2010年,按产值计算,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悄然开始。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主张在大型工业企业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并利用互联网对其进行改造与优化,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国家战略以适应新工业革命的浪潮。

  我国制造业升级进入顶层设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同时出现在了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更明确要求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制造业是创业创新的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不仅将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其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而且将会释放和引发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改革措施,带动和辐射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流商贸等各领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力增强和民生改善。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既是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互联网转型与跃进,也是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精彩联袂,如何利用好这一策略,决定着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能否更健康、高速地发展。

  我国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优势也与挑战并存。首先,国家层面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关注与扶持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我国内需的潜力依然巨大;再者,近两年我国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布局快速;加之我国固有的产业链齐全、产业规模大,这些都是我国发展新一代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国内外制造业转型五大举措

  伴随互联网+时代汹涌来临,国内外一些领先的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已成为融合生态体系中各种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他们将互联网融入生产的各个环节,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逐渐变得有迹可循。通过研究这些企业的融合创新模式、路径,总结出互联网+制造业的五大举措和方向:

  一是面对互联网给传统制造行业带来的冲击,企业要开展平台化、打造企业生态圈的转型实践。

  二是打造“全产业链信息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三是智能制造、协同制造。

  四是推出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五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跨界营销。

  “互联网+制造业”存四大误区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商业、技术的变革,在众人对“互联网+制造业”的关注度不断被推升的过程中,传统企业看待互联网,从不信到相信再到迷信,也出现了很多的误区。

  ——任何企业都可以平台化?

  大部分传统企业并不具备成为平台型企业的条件。平台思维是互联网思维之首,平台型企业可以快速崛起,在互联网、商业和大数据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但是,平台化需要具备强大的资本、人才和系统运营团队支持。

  ——互联网化就是信息化?

  信息化只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互联网化,而真正的互联网化还应包括商业模式、采购供应链、产品体验、销售售后等环节。以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平台,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现代化管理,能达到稳定安全,准确高效管理的目的。

  ——制造业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

  “机器换人”确实能提高生产效率,但局部的机器换人很可能导致局部高效、总体失衡,引发工序的不平衡和生产线工艺脱节。智能生产需要系统性引入,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机互助式关系,而非简单取代。

  ——互联网只是另一种渠道?

  线上渠道开发固然能提高企业销量,但仅仅把互联网当做营销推广工具未免局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应该从经营理念、商业模式、运营架构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制造企业转型需规避风险

  面对上述误区,各地方政府和传统制造企业在迎接挑战、尝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防范以下风险:

  其一,同质化竞争风险。“互联网+”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资本市场竞相追逐,各地争相上马“互联网+”项目。在“互联网+”布局中,若盲目跟风,缺乏科学调研,将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风险,很难形成自身发展优势。

  其二,体制性摩擦风险。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政策规划,一方面为“互联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限制互联网活力。互联网+制造业需要在充分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实现创新发展,如果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则存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摩擦的风险,无法激活市场发展的活力。

  其三,数据安全风险。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一大基础即是政府开放公共数据。但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数据开放的标准和尺度,过度开放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开放不足则会阻碍创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