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杏干引来欧美客户
吐迪·马木提老人今年74岁,是新疆喀什的农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种了30年杏树,吐迪已经成为乡里晒制杏干的高手。“经常有人问我,做好杏干有什么秘诀。哪有什么秘诀啊,脾气好、有耐心,细心照顾杏树,就能长出好杏干……”
这是维吉达尼签约农户吐迪的故事节选。配上老人笑容灿烂的照片,打开淘宝网上的“维吉达尼”网店,一位朴实的维吾尔族老人对传统与自然的坚持便传递到了每位客户。维语“维吉达尼”,译为“良心”,网店主要售卖核桃、杏干、红枣等新疆土特产。
2012年,来自深圳的志愿者刘敬文到新疆朋友麦合穆提·吐尔逊家玩,发现他家的核桃销路不太好,又到农户艾尼江·乌斯音家,了解到中间商开价2000元就想全部打包带走价值25000元的杏干。“农户处于产业链条的最底层,本身缺乏定价权,中间商在收购时常常开出‘欺负人’的价格。”刘敬文萌生了帮忙卖农产品的想法。注册了“维吉达尼”网店之后3个月,他和麦合穆提就帮30户农民销售了30万元的农产品。
刘敬文召集麦合穆提等几位年轻人,正式成立了维吉达尼电子商务公司。随后维吉达尼发起了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签约农户优质农产品,每年还给农户提供利润分红和农业技能培训。
“维吉达尼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农户把好东西种出来,我们帮他卖出去。互联网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刘敬文说。
维吉达尼为合作农户建立详尽的农户档案,并且将农户档案和他们的故事放在产品介绍当中。在寄出的每一份产品里,还有一张“农户身份证”,客户在享用美味的同时,还能知道这个产品是谁种的、谁晾晒的,有着怎样的故事。产品会附上一张用农户照片制成的明信片,上面印着一句农户的签名留言:“爷爷说,好脾气才能种出好果实,我想让你们尝尝爷爷的好脾气。”“漫天黄沙的天空,繁星密布的天空,都是我家乡的天空。”……
有时候,一些客户会将这张明信片寄回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甚至是纽约、东京、巴黎。
“感谢你们带来了这么好的大枣,希望有机会带着孩子去新疆到您的枣园里看看……”
刘敬文说,“维吉达尼绝不能简单地贩卖产品,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扶贫助农,它应该是一个以新疆农民、生态农业和农产品为主的媒体。一旦让消费者越过岩茶、杏干,了解那些农户的故事与人情味,便会自然而然让农产品与自己形成信任关系。我们卖的是产品,更是一种来自土地的文化。”(记者 李亚楠)
山东 网店带火“玩具村”
7家淘宝店,2家阿里批发店。很难想象,它们的主人,竟是一位42岁的农民——马心怀。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东马垓村,是地地道道的回民村。几十年来,村民们大多从事皮毛生意。
当大部分村民还搞不懂互联网的时候,心思活跃的马心怀已经嗅到了商机,开始在网上售卖手工制作的皮毛玩具。
“我在报纸上看到人家开网店,就一点点学着来。”起初,马心怀只做话费充值,但效益不怎么好。“后来一想,既然村里有这些皮毛玩具,为什么不拿到网上卖?就这样,我的网店重新开张卖起皮毛玩具。”
大到与真马等比例的玩具马,小到一只手即可把玩的玩具狗,马心怀的网店一应俱全。东马垓村不算大,货源并不难组织。现在给马心怀供货的,都是本村村民。有三四家家庭作坊,还有一家聘用了20多名员工。每次从网上接下订单,马心怀再到各家各户去收货:“这事是真好。不用投资,不担风险,还帮乡亲们挣了钱。”
从2014年9月至今,网店的生意一直不错。平均算下来,每个月的交易额能有两三万块钱。马心怀把20岁的儿子送到城里,专门接受网店经营方面的培训。父子俩每天一起床,就在电脑前轮流值班,即时处理订单。
东马垓村的其他村民也活络起来,尝试在互联网上讨生活。去年一年,村里接连开了两家专卖皮毛玩具的网店,“互联网+”的冲击波开始显现。
当然,这事毕竟还是新生事物,也带来了烦恼。最让马心怀犯愁的,是物流运输。尤其是体积大的玩具,从村里发货特别不方便,马心怀得先用车拉到菏泽市内。这个春节前,牡丹区4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点正式投入运营。按照预定目标,这些服务站点将发挥代买、代卖、便民服务三大功能,推进“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电子商务服务。这让马心怀看到了希望:“相信我们的网店会越办越顺,越来越好!”(记者 卞民德)
云南 扶贫微博聚拢公益网友
张晓东没有想到,去年自己一条题为《怒江冬天很冷,请为老人捐张棉被吧》的微信,竟然募来5吨棉被,价值近60万。他的“山村小溪淌过的青春”微信公号,再次展示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威力。
“能不能在稿子里提下我们公号的名称?”这是张晓东每次接受采访都会提出的请求。从博客、微博到微信公众号,他的互联网扶贫之路逐步升级。8年时间,张晓东已记不清帮助了多少扶贫对象,也数不清有多少爱心人士为他的扶贫项目提供过资助。
2007年,工作了8年的张晓东放弃县财政局的工作,主动申请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米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起初,张晓东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帮扶“家徒四壁”的村民。很快他便发现,靠自己的收入扶贫是杯水车薪。“互联网+”为他打开了扶贫的思路,更让他看到了扶贫的出路。
一部数码相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成了张晓东的扶贫工具。“衣物”“助学”“养老”是他微信公号的关键词,输入相关内容就可以看到一条条“求支持”的微信:捐赠七成新衣物,不限男女,不限厚薄……捐赠新棉被和红花油给老人,捐赠新文具和洗漱套装、新衣给小学生……如今,他的博客点击量已超过80万人次,微信公号阅读量也动辄几千。
接收到所有的物品和捐款后,张晓东要一一打电话告之捐助人,并把这些捐助的开支证明记录和公示在博客上,保证每笔捐赠都能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互联网+扶贫’是一种‘去中介化’的精准扶贫,我们提供真实、精确的扶贫信息,可以让网友的扶贫行动直达贫困家庭,所以每次行动参与的人都很多。”张晓东说。
互联网不仅为张晓东的公益活动募集来了物资和钱,还为张晓东带来了扶贫新思路。
从筹集资金去昆明学习草果种植技术,到网友建议张晓东带领村民招养野生土蜂,草果、土蜂蜜成为村里的重要经济支柱。2015年,马吉米全村收获了280吨鲜果,有200多万元收益,仅此一项,马吉米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马吉米村,从穷得“猫吃洋芋、老鼠很瘦”,成为全乡最富。
张晓东的“互联网+扶贫”之路也不是没遇到过困难。没人关注,他就用最笨的办法——去“踩”名人博客;没时间,他就挤出假日,晚上加班到一两点是常事;没车,就自己包车去村庄发放物资,常常因不能及时赶到而对村民、对孩子“违约”。
8年“互联网+扶贫”路,在张晓东看来,就像“蝴蝶破茧,痛苦又惊喜”,“我会一直走下去”。(记者 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