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动态(11月21日-27日):最高法公布网络诈骗典型案件

2015年11月27日 10:31:43 来源: 中国网信网综合
分享到:
  【打印】 【纠错】

  互联网发展至今,因其“便捷连接你我”的特性,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的便捷,也让一些借助网络的违法犯罪活动花样翻新。在最高法近日公布的典型案例中,虚假电商平台成为骗子的新宠,我们熟悉的微信红包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成了他们的“新型赌博利器”,更甚者,微信视频聊天也暗藏骗局。为此,警方提示公众,为避免造成巨大损失,要不断地提升防骗意识。

网安要闻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件:虚假电商平台成骗子新宠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法院系统近3年来审结诈骗犯罪案件情况,同时公布9起典型案件,这9起案件中,有2起为网络诈骗。

  其中,李某等5人私自搭建电子现货交易平台诈骗案,在不具备正规现货电子商务平台资质,没有农产品现货的情况下,利用购买的电子交易软件私自搭建晨优电子现货交易平台,开设花椒、辣椒等12项虚假农副产品现货交易。晨优公司及其代理商的业务员通过打电话、QQ聊天等方式,以高回报、低风险、实物保证为诱饵,在全国范围内诱骗被害人进入晨优平台进行交易。晨优公司则通过注入大额虚拟资金,控制交易行情,强行平仓等手段骗取被害人钱财。2013年5月至12月,晨优公司及其代理商骗得客户亏损金额共计4716万余元。

  最高法刑一庭法官指出,诈骗已波及到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络借贷、期货投资等新兴领域。此类犯罪隐蔽性、欺骗性和诱惑性强,且犯罪团伙呈现集团化、专业化特点。最高法警示公众要不断提升防骗意识。

  陕西省部署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11月23日,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副省长杜航伟出席。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为期半年的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处理地域性诈骗犯罪群体,非法获取、出售和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12类违法犯罪人员。同时,将重点规范治理违规出租电信线路,违规批量办理、非实名办理电话卡、上网卡等7类违规行为。

  杜航伟指出,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蔓延速度快、欺诈性强、专业程度高,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要全面落实打击整治、源头监管、宣传防范等措施,提升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浙江五厅局联手专项整治网站安全

  为全面提高互联网网站安全防护水平,防范和打击境内外不法攻击篡改、破坏网站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近日,浙江省公安厅、省网信办、省编委办、省经信委、省通管局联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互联网网站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整治为期近一年,专项整治重点任务包括落实政府网站开办审核工作、统一政府网站标识、开展政府网站群建设、加强政府网站安全保护工作、全力打击犯罪以及加强监测、完善应急、落实责任等六方面。

典型案例

  【案例一】上海警方提示:微信抢红包 当心变赌博

  日前,上海首例微信群涉嫌组织网络赌博案宣布告破。据警方介绍,“面膜288一盒4片”微信群,打着售卖面膜的幌子,实则一直在玩“红包接龙”。群内的单某某、蒋某某等组织者负责代发红包,即所谓“代包”,通过抽头营利。

  该群“红包接龙”有以下规则:“群内发一种固定金额288元的‘普通红包’,必须由‘代包手’发出,每个‘普通红包’由群主等组织者抽头28元,实发260元,分成4份供玩家‘抢红包’。系统随机生成金额,抢到红包金额倒数第二的为‘输家’。组织者会提醒输家支付给‘代包手’288元作为下一轮的活动本金,以此不断循环实施网络赌博。”负责此案的杨警官介绍说。

  截至案发,“面膜288一盒4片”群成员最多时超50人,平均年龄26岁左右,发红包数量共计500余个,涉案金额10万余元。

  【案例二】警方提醒:号码可克隆,银行客服同号也有假

  近日,江苏省南通警方发布紧急预警,近期冒充银行客服实施诈骗的警情高发,由于短信来源显示确为银行的客服电话号码,部分市民打开了短信中的网址链接,并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相关信息资料,导致银行卡内资金被盗刷。

  诈骗伎俩花样繁多,一般形式有:冒充银行客服电话号码给客户发送短信;提示客户积分换礼或现金;手机银行失效,需登陆网站进行认证;信用卡免费升级;取消淘宝相关业务等。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除了转账交易等,银行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客户提供密码等信息,一旦收到含有上述关键词的短信或者电话,一定要给自己提个醒,如有疑问可直接到银行营业网点或者拨打银行客服电话进行咨询。

  【案例三】提防微信视频聊天背后的骗局

  近日,警方发现了不法分子利用事先录制好的视频与微信好友聊天、以“借钱救急”为幌子骗取钱财的新型骗局在一些地方出现。实施此类诈骗时,不法分子先选择不特定的微信用户进行视频聊天,聊天过程中截取对方的视频录像,再利用黑客程序盗取对方的微信账号并登录,然后使用一款名为“虚拟视频”软件,将事先截取的视频记录在视频聊天窗口中反复播放,冒充该微信号的主人与其好友聊天,伺机实施诈骗。面对视频中的真实画面,其好友毫无怀疑,往往出于友情、满足对方的“要求”。

  警方提示:微信聊天时,不要随便接受他人发来的文件,防止中木马病毒导致微信号码被盗,切勿向陌生人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如有好友提出经济方面的要求,一定要慎重,最好通过电话核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