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在京发布

2015年11月13日 14:10:22 来源: 新华公益
分享到:
  【打印】 【纠错】

  11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今日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共同发布最新一期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需求状况的研究报告《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报告指出:1970至2010年间,中国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一半,而中国的生态足迹却在同时期上升超过一倍,中国已面临严峻生态挑战。自2008年在国内首次发布关于中国生态足迹的研究报告以来,WWF已连续发布四期相关研究报告。本期报告以“发展、物种和生态文明”为主题,得到来自全球足迹网络(GF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GSNRR),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OZ)等机构的技术支持。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在国内首次建立起基于地球生命力指数(LPI)计算方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脊椎动物变化趋势指数,而LPI是运用于WWF全球《地球生命力报告》中的评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

  “WWF相信,更好的解决方案确实存在。倘若我们共同携手寻找这些更好的解决方案,就可以扭转现在的局势,使中国的发展不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WWF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说道,“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彼此相连,只要团结一致,就有潜力寻得那些守护我们唯一地球家园美好未来的方法。”

  CCICED副秘书长徐庆华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日益深化,中国需要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报告能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美丽中国梦提供借鉴,推动中国在持续发展经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合理应对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生物多样性大幅丧失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报告追踪了中国大陆682个物种2419个种群的时间序列信息,发现1970至2010年间,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50%。其中,两栖爬行类物种下降幅度最大,为97%,兽类物种下降了50%。

  由于人类活动和发展导致的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碎片化是导致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种群大规模衰退的主要原因。对于两栖爬行类动物和兽类而言,过度猎杀、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早年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之后,中国留鸟种群数量在1970年至2000年间保持稳定,并在2000年后显著上升,1970年以来的种群数量上升43%,这主要得益于保护区数量的增长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

  经济快速发展与城镇化驱动中国生态足迹上升

  报告继续运用生态足迹指标,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使用状况。报告发现: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占全球六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虽然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但是中国已经消耗着自身生物承载力2.2倍的资源,生态赤字正在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森林过度采伐、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等。碳足迹仍是中国生态足迹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占2010年中国生态足迹总量的51%。

  “随着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进程,中国有机会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进程的领导者,为我们的地球实现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全球足迹网络创始人和主席马西斯·瓦克纳吉尔说,“生态足迹指标可以很好的帮助中国的决策者们在制定战略和政策时纳入更多的环境考量。”

  不同省市间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差异巨大,中国生物承载力总量最高的九省集中了全国50%的生物承载力,而全国约35%的生态足迹总量发生在五个省份。自上期报告发布以来,全国仅剩青海和西藏两个省份仍维持生态盈余,内蒙古、云南、海南、新疆四个省份成为新的生态赤字省份。

  报告指出,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对中国生态足迹的快速上升带来重要影响。城镇化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驱动人均生态足迹的上升;城市的扩张会挤压森林、湿地、耕地、草地等的生态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超越环境容量和生物承载力的中国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是难以持续的。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载力支持快速增长的经济,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WWF中国执行项目总监李琳博士指出,“希望中国能够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经济发展与生态退化脱钩的主题融入南南合作、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中,从而推动全球在一个地球生态资源界限内的可持续发展。”她建议,中国应该在合理配置生态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可持续消费,引导城镇和农村生态足迹理性增长等方面推动绿色中国转型。

  “一个地球”视野下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还首次引入了一系列“一个地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实践案例。这些来自于WWF与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国各地开展的实地保护项目的案例证明:中国可以通过更可持续的方式,在一个地球的资源限度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西南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周边,WWF为村民建起几千座节柴灶,减少薪柴使用,避免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的退化,也保护村民免于不完全燃烧气体对身体的伤害;在上海,WWF帮助一家本土知名的乳制品企业通过企业水管理项目核算并降低企业的水足迹,控制生产成本,保护水资源和自然环境;在长江中游沿岸的江豚和麋鹿保护区周边,WWF帮助当地农民通过可持续的农业项目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在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和玉米种植高度相关的县域内,WWF探索高效和健康的玉米生产模式,减少玉米生产对湿地、淡水、土地、气候和生物的负面压力,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减少农业对湿地生态和水鸟栖息地的环境影响

  “一个地球”是WWF在全球倡导的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转变消费模式、引导资金流向、公平的资源管理等途径,实现在一个地球的资源限度内管理、使用和分享自然资源、同时人人享有食物、水和能源安全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