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创造全新的公益生态

2015年10月23日 15:34:37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打印】 【纠错】

  我们应深刻地了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整个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使“人人公益”成为现实。单从数字上来看,目前全球有36.5亿个移动设备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连入互联网;在中国,微信注册用户达到9亿,每月活跃用户约为5亿。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人以及他们的声音与行动。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互不相关的孤立的个体,而是像神经元一样相连相通。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60年不遇的大暴雨,29岁的外企员工王璐,发出了一条号召:“望京,有没有愿意义务去机场接被困兄弟姐妹的?”一个小时内,这条微博被转发1万多次;在天亮以前的6个小时,300余辆打着双闪的越野车,接送着500多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回家。

  人性中的真善美并不是互联网的产物,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相互联系也不是由互联网而生,只是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使得我们看不清楚这种联接。当我们不知自己与远方那个人有什么关系时,就会变得自私而封闭。而互联网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每一个生命个体所发生故事背后的因与果即时显现出来。透过每一个终端,每一个陌生的现场目击者发出的信息,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彼此的命运感同身受。

  第二,互联网使社会资源重组和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创造和分享财富的手段导致了地球温度升高,环境污染加剧。

  要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创新。所谓社会创新,就是发现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深层次的社会需求和激活未被利用的资源,通过资源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这与共享经济时代的内核不谋而合。

  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时代的成本结构和最终收益之间,产生了一个在工业时代看来是不对称的状况———社会创新往往可以不再依赖大量的资源投入,而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碎片化的知识盈余、能力盈余和闲置资源的方式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平等、开放、参与的多元化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加在乎选择权和使用权,而不再为昂贵的独享资源及所有权所累。这使得类似Uber,Airbnb等以“共享经济”为商业模式的公司,在全世界迅速扩张、并被广泛的接受。

  我们最终会发现,在共享经济的世界里,商业仿佛已经退居其次,“社区”才是共享的本质。

  第三,互联网时代是造就社会创业家的时代。新经济时代的“长尾法则”不仅是商家的机遇,更是社会创业的“集结号”。以往我们公益人常常抱怨身边资源太少,但其实资源本就在那里,只是没有被发现和激活。社会创新就是引爆社会进步动力系统的“点火器”。如何设计出好的模式来激活潜在的资源,需要大量的观察、思考和创造性整合,这里正是社会创业家的用武之地。

  首先,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协作、共享,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就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低收入等困难群体能够从中受益。比如,可汗学院通过MOOC实现免费教育。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社会创业家,较之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创业者,更容易获得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包括社会信任、口碑及合作伙伴关系等,这些都给缺乏商业资本的社会创业家们带来了新的机会。(作者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

  (原标题:互联网+公益:创造全新的公益生态)

关闭